形容居安思危勵志的話】
1、居高思危,盛滿戒溢。——魏徵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滿則慮嗛,平則慮臉,安則慮危?!鳑r
4、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fā)于人之所忽。——班固
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徵
6、心無備慮,不能夠應(yīng)卒?!?/p>
7、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笄鹈?/p>
8、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周易》
居安思危的故事有以下幾個:
1. 孫叔敖擔(dān)任楚國令尹后,全城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唯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喪帽前來吊喪。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老人說:“地位越高,態(tài)度越謙虛;官職越大,處事越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yīng)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睂O叔敖謹受教,并把老人的話銘記在心。
2. 鄭國給晉國送去金錢珠寶美女等貢品以求和。晉悼公把貢品分給大臣享樂。魏絳勸諫晉悼公不要只圖享樂,要居安思危。晉悼公認為他言之有理,就采納他的建議。
3. 魏征在《全唐文諫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4. 野狼磨牙的故事:野狼磨牙并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保護自己。它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應(yīng)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于手忙腳亂。
孔子:良好的人生結(jié)局,從“未雨綢繆”開始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p>
不論做什么樣的事情,都需要從長遠的一個角度去考慮,只看眼前利益得失,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局面之中,而無法自拔。
很多人之所以被眼前的景象迷惑,沒有做長遠的打算,大多是因為兩個原因。
1.因為小的利益驅(qū)使
2.缺乏長遠的眼光
1.因為小的利益驅(qū)使
因為利益驅(qū)使之人,他看到的是眼前的一得一失,這樣的人或許很聰明,但是只在乎眼前得失。
從長久的一個角度來看,失去的是大的利益,正所謂占小便宜吃大虧。
為人處事的時候,只在乎一些小的利益得失的人,難以有長久的成就。
缺乏長遠目光
這個問題是存在于自己的“認知”層面上,如果對一個人來說,從來沒有想過在他所認知的世界之外,還有更大的一個世界,那么他就會陷入狹隘的思維之中。
正所謂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時常有“空杯心態(tài)”,把自己所擁有的思維清空,接受一個更大的世界,不要被自己眼前的現(xiàn)象所封固,也不要讓自己陷入一個短淺的思維之中。
因為這兩種原因的驅(qū)使,大多數(shù)人無法從更長遠的角度去考慮,長此以往下去,不僅讓自己的人生陷入被動,還會因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而自食惡果。
從古至今,能夠以長遠的角度去思考,能夠居安思危的人,都能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做到未雨綢繆,提前警惕困難,留有充分的余地,為自己埋下一個良好的伏筆。
真正能夠以長遠角度去考慮事情的人,能達到三種智慧,分別是:居安思危,不受人把柄,不以小利做長久打算。
這三種心態(tài),代表著一個人能擁有更清晰的頭腦,來營造更好的人生。
一:居安思危
能夠居安思危的人,他能夠在當(dāng)下舒適的環(huán)境中提前預(yù)知未來的災(zāi)禍,這樣的人,可稱作為圣人。
從前,在巴東縣下巖院的一個寺廟,里面有一個住持,他得到了一個青瓷碗。
他把這個碗帶回寺中,發(fā)現(xiàn)這一個碗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因為他最初往碗里面種一些花草的時候,供奉在佛像之前,第二天這個碗就開滿了鮮花。
第二天,他又抓了一點米放在碗里面,過了一夜之后,米也變成了滿滿的一碗。
后來他又試了一下,他又放了一些珠寶之類的放在碗里面,結(jié)果都是一樣。
從此之后,這個寺院里面越來越富裕。后來住持日漸年老之后,有一天他過江的時候,到江中他把碗取出來,扔入了河中。
這個時候他的弟子們特別的驚愕,住持就說:“如果我去世之后,你們還能像這樣謹慎持守嗎,我把碗丟掉,就是不想讓你們自相爭奪,增加罪惡呀。”
住持的這一個做法是非常有智慧的,青花瓷碗雖好,但是它會讓一個人產(chǎn)生貪欲。
正如《道德經(jīng)》中所說:當(dāng)內(nèi)心不再淳樸,欲望逐漸豐富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事。因為一個人會隨著自己內(nèi)心的欲望而逐漸的膨脹,最后吞噬的是自己。
這就是居安思危的智慧,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人生安逸的時候,要時刻能想到以后人生潛藏的危機;在人生舒適的時候,要警惕未來將要遇見的困難和挫折。
提前預(yù)知,提前去除,把事情留有充分的余地,把人生留有適度的空間。保持一種危機意識,才能更加從容的面對自己的人生。
沈萬三的聚寶盆也是這樣的一個道理,后來皇帝拿去做實驗,做完實驗之后又還給沈萬三。后來修復(fù)長城的時候,又把這個盆放在南門之下,鎮(zhèn)守長城,也是為了提前解決糾紛。
二:不受人把柄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吃人嘴短,拿人手軟。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受人好處,以免被人抓住把柄,更是一種提前預(yù)知。
在戰(zhàn)國時期,公孫儀任魯國的宰相,公孫儀很喜歡吃魚,后來全國的人都搶著買魚送給他。公孫儀卻一條魚都不肯接受,他的弟弟就勸他說:“你那么喜歡吃魚,為什么不接受別人送來的魚?”
公孫儀這個時候就說:“我喜歡吃魚,但是我不能接受別人的,一旦接受了,就會受人恩惠而感激,對別人低聲下氣,以后也會做出一些違法的事情。如果違違法了,我就會被免職,到時候誰也不會送給我魚了,這說明依靠別人還不如依靠自己啊?!?/p>
這就是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一個智慧,公孫儀知道自己喜歡吃魚,但是他從來不肯接受別人送來的。
因為他明白,如果收了別人的好處,就要替別人去辦事。如果這一件事情是有違自己底線的,到時候就會特別的尷尬。而且當(dāng)不得已的去辦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原則來為人處事,這樣的結(jié)果輕則被罷免官職,重則可能還會有殺身之禍。
別人給你送魚,并不是送給你本人,而是送給你所在的“官職”。
因為你現(xiàn)在是丞相,所以別人送給你魚,如果你有一天不是丞相了,別人還會送嗎?到時候就不會有這樣的好事了。但是大多數(shù)人卻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嚴重的后果。
這個事情還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人有三起三落,你在人生高處的時候,不要太過于的居功自傲,更不要拿你當(dāng)下的位置去驕傲跋扈,作威作福。否則你會在下一個低谷處,受人唾棄,處于被動之中。
這樣的道理要是讓我們明白,要提前預(yù)知變化,保持一種低調(diào),以備不時之需,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不會陷入被動之中。
三:不以小利做長久打算
就如同我們剛才所說“大多數(shù)人即便具備了長遠的眼光,但是也總因為在太在乎眼前的一得一失,而不做長久打算。
正是這樣的一種愚昧無知,才讓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大損失。
在唐太宗時期,劉晏在揚州設(shè)置了一個造船的廠,一艘船預(yù)算一千兩。
這個時候有人就說:“造船花費的費用,用不了這個數(shù)目,大概只能用一半,請求減少經(jīng)費?!?/p>
劉晏就說:“不可以,干大事的人不能吝嗇一點小費用,凡事要有從長遠考慮。現(xiàn)在剛開始造船,管事的人多,讓他們個人的花銷不會窘迫,這樣他們才會把船造好,造的船堅固。如果現(xiàn)在就斤斤計較,長期下去必然會減少撥款,如果不超過一半還可以支撐,超過一半,那么造船就不會長久?!?/p>
后來50年后,有關(guān)部門果然是把費用減少了一半,沒過多久,也就是咸通年間,有關(guān)部門依照實際費用撥款,不再有剩余。造出來的船更加的輕薄,也不能那么牢固,造船的事業(yè)也從此漸漸廢棄了。
非常龐大的一個造船廠,正是因為自己計較眼前的一得一失,導(dǎo)致讓這一個偉大的事業(yè)走向了終點。
如果說在一時之間,能夠多發(fā)放一些銀兩,讓造船的工人手上都能寬裕一些,他們就更能把心思放在造船上面,造出來的船結(jié)實,才能有一個長久良性的發(fā)展。
所謂說“謀小利者吃大虧”,劉晏實行了高價造船,為的就是讓造船的工匠師傅們齊心協(xié)力,能夠認真的做工。所以船只才能夠堅固,質(zhì)量也好,因為不會有工匠急忙的趕工,不會有次品,不會因為返工而浪費錢財,保證了船只的堅固和正常使用,社會效益也會更好。
而最后因為過于計較得失,不留余地,無論是管理層或者是工人師傅們,他們都會草率的行事,難以把心思踏踏實實的放在工作上面,那樣做出來的工作也有更多的殘次品。
智慧悟語
如果只是以眼前小的利益,做長久的打算,對于自己的企業(yè)或者自己人生來說,更是一種災(zāi)難。
一時的節(jié)省,一時的賺取利益,從長久的角度來說,喪失的則是一個良好的結(jié)局。
我們通過這三個方面來總結(jié):居安思危,不受人把柄,不因眼前的小利而影響未來打算,也讓自己時常反省自我的狀態(tài),避免這三種思維誤區(qū),那么我們的人生就會進入一個穩(wěn)定良性的狀態(tài)之中。
要時常記住孔子所說的那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在大多數(shù)時候,不要只看到眼前的美好,卻不顧以后的結(jié)局。人生正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在舒適的時候未雨綢繆,有一份從長久打算的思維,才能讓自己時刻的處于良性的積極狀態(tài)之中。
治不忘亂,安不忘危?!獡P雄《冀州箴》。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周易》。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赫?/p>
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王安石。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fā)于人之所忽?!喙?。
杞人憂天就是一個反面例子。他倒是居安思危,可把自己嚇得連門都不敢出。
《岳陽樓記》,《孟子·告子下》,《諫太宗十思疏》,《居安思?!?。
國家,多么神圣而美好的名詞。然而,無論多么強大的國家都無法回避“安與危”的困擾。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我們要在危中求安,居安思危。
歷史的車輪碾過大地,秦磚漢瓦傾訴著曾經(jīng)的恢弘,從它們的低訴中,我們明白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需要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更需要一份“危中求安,居安思?!钡木柚?。
危中求安,讓全中華兒女團結(jié)一心,奮然前行。危難之中,我們擁有不做亡國奴的決心,我們有捍衛(wèi)祖國的熱情,我們有追求安定生活的信念。所以,我們不低頭,不怕死,只因為我們“危中求安”。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揩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危中求安,就像心中理想的高塔,向黑暗之中的啟明星,讓我們披荊斬棘,捍衛(wèi)祖國的主權(quán),讓危轉(zhuǎn)為安
居安思危警鐘長鳴!
雖然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無憂無慮的年代,但是我們要常懷居安思危,警鐘長鳴的意識,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F(xiàn)在,雖然國內(nèi)形勢一片大好,但是美西歐國家亡我之心不死,我們要時刻警惕,不斷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和反應(yīng)能力。
1.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2.居安思危的人畢竟太少,也只有那些無時無刻存在的危機感,才會推著你不斷地變優(yōu)秀,窮則思變你不去變,只能被這社會所淘汰。
3.得寵思辱,居安思危。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英雄行險道,富貴似花枝。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來有冷時。
4.居安思危者,昌盛;知足常樂者,敗亡。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是一句出自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的《左傳·襄公十一年》的名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安全環(huán)境時要考慮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考慮到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危險的發(fā)生。
另外還有一句類似的名言:“未雨綢繆早當(dāng)先,居安思危謀長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之前就要提前做好準備,這樣才能避免事情發(fā)生后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