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自大:狂妄:極端的自高自大。指極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無人。
美玉無瑕:瑕:玉斑。美玉上面沒有一點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的無缺點。
門不停賓:賓:賓客。門外不停留客人。形容勤于待客。
目中無人:眼里沒有別人。形容驕傲自大,看不起人。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極端驕傲自大。
謙虛是美德,但必須掌握分寸,注意東西。
在東方謙虛涵蓋的范圍廣,然而,不管東方或西方文化,必須出之以真誠,有意的過分的謙虛就等于虛偽。
這里說驕傲是指謙虛過度、給別人感覺你的謙虛仿佛是一種自滿自信,看不起別人的意思,讓他人以你為榮。
所以說你的謙虛過度就等同于驕傲了。
過于謙虛就是虛偽,讀作xū wěi,是指虛假不真實,在現(xiàn)代社會中多用來評價個人道德行為,出自《莊子·盜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虛偽”例句:
1、這種口是心非的人很虛偽,我無法和他交朋友。
2、明明是虛情假意,小張卻信以為真,把虛偽的人當作了知心朋友。
3、謙虛和虛偽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不能模糊了它們的界限。
自然大方最好,當然也要謙虛自信,懂禮儀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與一個謙虛的人打交道,謙虛的人身上既有實力,又有人情,這是他們身上最大的魅力。
而一個真正謙虛的人,身上必有這三個特質(zhì),這是他們贏得人心的關(guān)鍵,也是他們能夠走入別人世界的關(guān)鍵。看看你是謙虛的人嗎,這三個特質(zhì)你有嗎?
1、敬畏之心:懂得人生無常
真正謙虛的人,一定懂得敬畏。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其實這個“心”指的是敬畏心,即便是最熟練的事,也當作第一次去面對。
楊瀾曾經(jīng)說自己做過無數(shù)次的采訪,但是在采訪任何人面前,都依然是擁有敬畏之心,就當做第一次在做,這或許是她越來越受人歡迎與尊重關(guān)鍵。
敬畏心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指一個人對某種事物保持的一種尊重、畏懼的態(tài)度。這種“敬”是對事物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畏”也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警示和自省。
敬畏心強調(diào)是對待事情的認真,不要覺得自己因為做過就輕視它,而不再用心。當一個人懂得敬畏自己的工作,無論做了多少次,都不會馬虎,那么她的工作效果就會越來越好。
敬畏心也表明,人生命運有時很無常,無論我們身處什么位置,并不代表這完全是我們應(yīng)得的。
社會的發(fā)展有一個概率性思維,我們常說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事她不一定是完全按照你的才能、天賦、努力程度排序的,不但不精確,很可能和這些差的挺遠,而擁有敬畏之心,你才會時刻感恩,更加懂得不要輕易抱怨,而是持續(xù)努力與拼搏。
2、溫柔之心:對待人友好
真正謙虛的人,你和他交往,你會深刻感受到他身上的溫潤溫柔的味道。有一個哲人說過,如果你越來越冷漠,你以為你成長了,但其實沒有。長大應(yīng)該是變得溫柔,對全世界都溫柔。
溫柔的人往往骨子里很善良,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guān)懷他人生命,對待別人都有側(cè)影之心。謙虛的人之所以會很溫柔,因為他從別人的生命中看到自己,他們深知生命的脆弱,更加知道生命的緣聚緣散,所以懷有珍惜之情對待他人。
謙虛的人往往懂得善待別人,因為從本質(zhì)上來說,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正因為知道自己不夠完美,所以才會更加溫柔對待別人。正因為渴望被別人關(guān)愛,所以往往先會主動關(guān)愛別人,這也是他們最為成熟的一面。
3、寬容之心:理解他人
謙虛的人會更容易理解每個人,因為他知道人與人是不同的,更知道,每個人由于自我成長環(huán)境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看問題的視角與方法也不同。
對于他來說,他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影子。正如有一個哲人曾講述,人所擁有的缺點我都有,所以他可以寬容很多人。
寬容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柴靜有一句話深刻講述了寬容的意義,她說的寬容的基礎(chǔ)是理解,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fù)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xí)慣。
一個人寬容,所以才會形成自己的格局與視野,更不會蒙蔽自己,他們對待自己很真誠,也把這份真誠同樣付諸于別人,這是他們能夠征服別人的關(guān)鍵。
在倫理道德的范疇中,謙虛一向被認為是美德,應(yīng)該揚;而虛偽則一向被認為是惡習(xí),應(yīng)該抑。
然而,究其實際,二者間有時并非涇渭分明,其區(qū)別間不容發(fā)。謙虛稍一過頭,就會成為虛偽。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這種體會的。
在世界文明古國中,中國是提倡謙虛最早的國家。在中國最古的經(jīng)典之一的《尚書·大禹謨》中就已經(jīng)有了“滿招損,謙受益,時(是)乃天道?!?/p>
這樣的教導(dǎo),把自滿與謙虛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謂高矣。從那以后,歷代的圣賢無不張皇謙虛,貶抑自滿。一直到今天,我們常用的詞匯中仍然有一大批與“謙”字有聯(lián)系的詞兒,比如“謙卑”、“謙恭”、“謙和”、“謙謙君子”、“謙讓”、“謙順”、“謙虛”、“謙遜”等等,可見“謙”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我認為,我們應(yīng)當提倡真誠的謙虛,而避免虛偽的謙虛,后者與虛偽間不容發(fā)矣。
可是在這里我們就遇到了一個攔路虎:什么叫“真誠的謙虛”?什么又叫“虛偽的謙虛”?兩者之間并非涇渭分明,簡直可以說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掌握一個正確的分寸難于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異,“地”指的首先是東方和西方。在東方,比如說中國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須說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國語言中是找不到相當?shù)脑~兒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產(chǎn)生誤會。中國人請客,發(fā)請柬必須說“潔治菲酌”,不了解東方習(xí)慣的西方人就會滿腹疑團:為什么單單用“不豐盛的宴席”來請客呢?日本人送人禮品,往往寫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會問:為什么不用“精品”來送人呢?在西方,對老師,對朋友,必須說真話,會多少,就說多少。如果你說,這個只會一點點兒,那個只會一星星兒,他們就會信以為真,在東方則不會。這有時會很危險的。至于吹牛之流,則為東西方同樣所不齒,不在話下。
可是怎樣掌握這個分寸呢?我認為,在這里,真誠是第一標準。虛懷若谷,如果是真誠的話,它會促你永遠學(xué)習(xí),永遠進步。有的人永遠“自我感覺良好”,這種人往往不能進步。康有為是一個著名的例子。他自稱,年屆而立,天下學(xué)問無不掌握。結(jié)果說康有為是一個革新家則可,說他是一個學(xué)問家則不可。較之乾嘉諸大師,甚至清末民初諸大師,包括他的弟子梁啟超在內(nèi),他在學(xué)術(shù)上是沒有建樹的。
總之,謙虛是美德,但必須掌握分寸,注意東西。在東方謙虛涵蓋的范圍廣,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東方或西方,必須出之以真誠。有意的過分的謙虛就等于虛偽。
過分謙虛就是驕傲,改自柏拉圖的名言。如果取得成果不會被表揚,適當?shù)刈灾t將會變得刺耳、遭人嫉妒。
如果適當?shù)刂t虛也不被允許,取得成就而采取沉默的態(tài)度將被認為居心叵測。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許,取得成就而過分地、畢恭畢敬地謙虛被認為是驕傲。(這就是為什么會有過分謙虛就是驕傲)
謙讓是一種美德,但謙讓也要分對誰,也要掌握分寸。
有一對朋友,一個叫謙讓,一個貪欲。他們結(jié)伴去天堂,他們帶的干糧絕不夠路上吃的。為了體現(xiàn)無私,他們互相你推我讓,因此時間耽擱了一半。在這樣下去不是半法,貪欲心里想,即然你不要,我要。貪欲吃了謙讓的飯后,胃口大開,吃了還想吃。而謙讓為了體現(xiàn)他的度量,即使餓的走不動也要把東西讓給貪欲吃。這天終于來到了天堂。
貪欲說:‘’為什么把我們攔在門外?‘’天使說:因為,你太貪把朋友的東西都吃了。貪欲說:那可都是他給的。天使說:哪怕人家主動給你,心甘情愿,你也不能忽視他饑腸轆轆。連這都不明白,不能進天堂。
謙讓說:而我呢?為了他我都快餓死了。天使說:如果說貪欲進天堂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你連十萬分之一都沒有。謙讓不解其意。天使說:把自己餓成這樣,絕不是美德。你把天堂當成劇場,把上帝當成觀眾了。
故事的哲理:
過分的謙讓絕不是美德。
當仁不讓[dāngrén-bùràng] 《論語衛(wèi)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意思是面對有關(guān)仁義的事,即使對老師也不必謙讓。 后用“當仁不讓”指碰到應(yīng)當做的事情就主動去做,不必退讓。 用法說明:跟“義不容辭”不同?!爱斎什蛔尅眰?cè)重于主動承擔;“義不容辭
這是因人而異的,如果同是謙虛謹慎的人他會感覺你很禮貌,如果不是這類的人,他會覺得你是另類的驕傲。
其實人的性格區(qū)分影響著人的主觀態(tài)度,現(xiàn)實社會,比較浮躁,而且人的自私感,自我為中心的感覺更加嚴重,從而導(dǎo)致對別人的不信任感和攻擊感。因此,我建議你因人而異,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態(tài)度或者謙虛程度。謙虛和傲慢兩種都不討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做法,當像這種時候別人說你漂亮的時候首先自己要對自己有一個衡量和認知,自己是否真的像對方說的那樣漂亮還是對方只是敷衍你而已你要分辨清楚,不過像這種對方后話接的是‘‘你這樣說就不是謙虛了是驕傲了’’這種百分之六十以上是隨便說說或隨便敷衍的而已,建議你不要太認真或太糾結(jié)此事了,如果下次還有此問題的話這樣回答‘‘恩,那是我一直都很漂亮’’有時候用用這種‘‘自戀’’的方式回答也是可以的,謙虛是很好但要拿捏好‘‘這種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