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沒有狀元,從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舉人767人,進士96人。其中宋代有舉人13人,進士12人;元代有舉人2人,沒進士;明代有舉人595人,進士62人;清代有舉人157人,進士22人。其中定安縣的 張岳松 還是探花,第三名。
運城市古稱河東,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唐宋時,先后有5名天之嬌子摘取狀元桂冠,其事跡在古代人才星空中熠熠生輝。
王維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朝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出生于山西蒲州(今運城永濟市),幼年聰敏超凡,15歲時就才學出眾,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并有音樂天賦,赴京城應試,名滿京城。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剛過而立之年的王維在辛未科考中狀元及第,被分配到太常寺任掌管音樂的“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4年后,開元二十三年(735),一向賞識王維才學的平章事(宰相)張九齡執(zhí)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諫官)。次年調任監(jiān)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jié)度幕判官(中級官員),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郊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與文學詩畫界的摯友切磋技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翌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后被迫出任偽職。戰(zhàn)亂平息后,王維被下獄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被俘時曾作《七絕·凝碧池》,抒發(fā)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后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正四品),上元二年(761年)辭世,享年60歲。
王維一生雖混跡官場,卻矢志學問,創(chuàng)作出《山居秋暝》《使至塞上》《新晴野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等400余首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山水詩、律詩、絕句等詩作以及《王右丞集》《畫學秘訣》等著作。唐代宗曾譽之其為“天下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唐末詩人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贊譽其在唐朝詩壇的崇高地位,現(xiàn)代《唐詩三百首》中收錄其五言律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詩、樂府《相思》《南山別業(yè)》《終南山》《過香積寺》《秋夜曲》《桃源行》《洛陽女兒行》等28首,后人稱其為“詩佛”,堪稱古代詩歌峰巔上的一座高峰。
柳璟
柳璟,字德輝,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生年不詳,約卒于武宗會昌五年(846)年。他生于書香門第,其家族前輩多人參修國史實錄,祖父柳芳尤以儒史擅長,參與編修《唐書》《舊唐書》等史書。
柳璟幼年時受到系統(tǒng)的儒學教育,唐敬宗寶歷元年(825)乙巳科狀元及第,后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吏部科目)甲等,名氣大振,破格提為監(jiān)察御史(相當于現(xiàn)最高檢察院檢察員),官至吏部員外郎,開成元年(836)為庫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由于才華出眾,深得唐文宗李昂器重,命其在其祖父所撰《永泰新譜》二十篇基礎上取永泰之后事綴成十篇。開成五年(840)拜掌起草傳宣詔命的中書舍人,后因其子受賄事被牽連,貶為信州司馬,約在會昌末年,死于郴州刺史任上。
柳璟博學能文,為人寬厚,喜稱人之長,有君子之風。處事公允,任禮部侍郎時,兩次主試,均取有真才實學之人,堪稱滿腹才華的正人君子。
裴思謙
聞喜縣裴氏望族歷史上將相云集,被譽為“中華宰相村”,聲名斐然,但很少有人知道,唐代時,其家族曾出過兩名狀元。
裴思謙,字自牧,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生卒年不詳,自幼受到過良好的教育,青年時考取秀才,與當朝權臣宦官仇士良關系密切。唐文宗開成二年(837)科考時,裴思謙心血來潮,想考個進士,以便在仕途中發(fā)展,便向仇士良討了個帖子,去找當年的主考官高鍇,讓他給予關照。高鍇為官清正,看不慣他頣使氣指的作派,沒買他的賬。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狀元不要。次年,開成三年(838)戊午科科考時,裴思謙又拿著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备咤|早把裴思謙忘掉了,回說:“狀元已經有人了,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迸崴贾t大言不慚地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加之裴思謙試卷還算優(yōu)秀,便順手推舟,買了個人情,讓他當了狀元。多種史書對他的行為嗤之以鼻,稱其為“臉皮最厚的狀元”。
裴思謙入仕后從政40年,歷任節(jié)度判官,左散騎常侍兼大理卿,乾符三年(876)由涼王傅分司授衛(wèi)尉卿,至終?!度圃姟反嫫洹都暗诤笏奁娇道铩芬辉?。詩曰:“銀缸斜背解鳴珰,小語偷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p>
裴思謙科考時雖然有依靠關系被后人所不齒的行為,但其才學應該是出類拔萃的,否則,很難當上大理卿(正三品)的高位。
裴格
裴格,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生卒年不詳。裴格出身名門望族,祖上世代為官,曾祖父裴遵慶累官尚書右仆射,祖父裴向官至吏部尚書,父裴寅官至御史大夫,其弟裴樞官拜門下侍郎,平章事。自幼勤奮好學,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庚申科狀元及第。
裴格雖然史傳無名,事跡失考。但從他祖上有著顯赫的官位和頭上狀元桂冠的政治背景判斷,他肯定有所建樹。
張觀
如果說運城市唐代3位狀元皆出自豪門或淵學世家,而張觀卻是地道的平民百姓子弟,靠扎實的學業(yè)功底和非凡的才華,一路奪關斬將,取得頭名狀元,著實在封建科考上爆出一門冷門,放出一個衛(wèi)星。
張觀,字思正,絳州絳縣范柴村人,出卒年不祥,出生于普通平民之家,天資聰穎,年少時誠實好學,聞名鄉(xiāng)里,參加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甲寅科科考,一鳴驚人,擢為第一,摘取狀桂冠。
張觀入仕后,秉承農家子弟勤勉、謹慎、踏實的本真,刻苦兢業(yè),竭力履職,深得真宗、仁宗皇帝信任,一路坦途,歷任通判、秘書郞、太常丞、右司諫、翰林學士、左司郎中等職,先后知杭州、孟州、相州、澶州、鄆州、應于、河南、許州等地,官至同知樞密院事、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
在數(shù)十年的為官生涯中,國家每遇大事,張觀總是置個人榮辱于不顧,挺身而出,極力進諫,為國盡忠,為民謀利。仁宗當政時,時遇災異,仁宗詔求直言,張觀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寬法慢,用度漸侈,風俗漸薄?!睏l陳知人、嚴禁、尚賢、節(jié)用四事。仁宗納其諫言,勵精圖治,很快使國家度過難關,重振雄風。
龐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菏澤市成武縣)人。北宋宰相。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后,任黃州司理參軍,深得知州夏竦的贊許,認為龐籍極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龐籍又先后升任為江州軍事判官,開封府司法參軍,刑部詳復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遷至樞密副使、樞密使、太子太保等,封穎國公。龐籍不僅與韓琦、范仲淹等人交好,還提攜了司馬光、狄青等人。
嘉佑八年(1063年),龐籍去世,
年七十六。追贈司空、侍中,謚號“莊敏”
龐尚鵬(1524年-1580年),字少南,是中國明朝官員。嘉靖三年(1524年)生于南海疊滘鄉(xiāng)。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由樂平知縣歷巡按河南、浙江。萬歷年間上任福建巡撫,清廉自潔,《虛室行》詩云“細視瓶中久無粟,舉火終朝待鄰曲。長饑近午始一餐,敢望豐年收萬斛?!敝饕獜氖赂=ㄖ娬聞?,以推行一條鞭法和清理整頓兩淮鹽法而聞名。一條鞭法成閩省定制。隆慶二年(1568年)任右僉御史。隆慶三年(1569年)十二月,河東巡鹽郜永春劾尚鵬行事乘違。神宗即位,御史計坤亨等上疏言尚鵬無罪。萬歷四年(1576年)福建巡撫龐尚鵬與胡守仁發(fā)生沖突,首輔張居正以重言譴責龐尚鵬。隔年罷官南歸。萬歷八年(1580年)卒于家。謚“惠敏”。著有《百可亭稿》、《奏議》、《殷鑒錄》、《行邊漫議》、《龐氏家訓》。
龐鐘璐
龐鐘璐,字寶生,男,出生于1822年,江蘇常熟塘橋鎮(zhèn)人(塘橋鎮(zhèn)原屬常熟,現(xiàn)屬張家港。道光二十七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擢庶子,遷侍講學士,署祭酒,授光祿寺卿,擢內閣學士,歷戶、兵、吏諸部。同治九年,擢左都御史,署工部尚書。十年,授刑部尚書。丁母憂,歸。光緒二年,卒,謚文恪。
虞祺,北宋后期仁壽(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人。政和五年(1115年),虞祺與同鄉(xiāng)何栗一起參加殿試,虞祺考中進士,何栗考中狀元。
基本內容
人物簡介
后來,虞祺任潼川路轉運判官,地方上的慣例是多次重復征收賦稅,他都予以免除。他說,朝廷的律法沒有叫重復征收,地方上的慣例與律法有出入的要更改。
虞祺知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縣)時,秦檜要遣使臣來督促上交貢品,虞祺反對說,梓州地瘠民貧,哪有剩余的財物上貢?秦檜羞愧地放棄了派遣使臣的計劃。虞祺威武不能屈,為百姓利益著想的崇高品質對后世影響甚巨。
古代參加科舉考狀元,參加科舉獲得殿試第一名才為狀元。凡是習舉業(yè)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后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之后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第三次考試叫鄉(xiāng)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xiāng)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第四次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里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里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1865年,蒙古人崇綺殿試以一甲一名及第,摘得狀元桂冠。他能成為狀元,有偶然性。
康熙曾規(guī)定,在鄉(xiāng)、會試中,八旗子弟不列第一名,此即“旗不點元”之制。當年實際主持殿試的是慈禧太后,可能因為業(yè)務不熟悉,她因喜歡崇綺文筆,誤打誤撞將他欽定為狀元。崇綺是參加漢文考試奪魁的唯一八旗子弟,深受讀書人稱道。
狀元探花榜眼排序是:狀元、榜眼、探花。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狀元是古代讀書人的理想,一舉得中那便是飛黃騰達的開始。
進了殿試已經是人中龍鳳,多少讀書人一生都在為此奮斗。
科舉制度的出現(xiàn)給統(tǒng)治者提供了一個吸納天下人才的途徑。
父親去世6年后,許泰考中了武狀元。
因為從小就學武,許泰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武舉考試中一路過關斬將,順利摘得桂冠,當時明朝在位的皇帝是明孝宗,許泰在朝中有了一席之地,先后做了都指揮同知、副總兵。明孝宗去世后,明武宗即位,許泰還因為戰(zhàn)功被明武宗收為義子,被封正一品左都督。
明武宗身為皇帝,卻有一個當大將軍馳騁疆場的夢想,這可能是他欣賞許泰的原因之一。許泰深受明武宗寵信,漸漸失了分寸。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謀反,明武宗聽說后大喜,覺得自己有了施展的機會,打算御駕親征。
在此之前,明朝已經有了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shù)慕涷?,所以大臣們紛紛反對,許泰卻極力慫恿。后來,王陽明平定了叛亂抓住了寧王,送信給皇帝想阻止他親征,明武宗卻不許他把寧王送到京城去,非要過一把“御駕親征”的癮。
許泰被王陽明奪走了功勞,十分生氣,曾經當眾為難他。王陽明是文科進士,許泰就讓王陽明射箭給大家看,結果王陽明三發(fā)三中,許泰尷尬無比。明武宗死后,許泰因為之前的亂來,遭到大臣集體彈劾,明世宗嘉靖皇帝下令抄了他的家,還把他流放充軍,許泰死在了邊地。
第二個名氣最大的武狀元,是唐朝的郭子儀。郭子儀跟許泰不同,他出身于一個文官世家,卻在武則天當政時考上了武狀元,最初默默無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郭子儀參加了平叛的戰(zhàn)斗,立下顯赫戰(zhàn)功,使唐朝轉危為安,被封為大將軍。
之后,郭子儀還做了宰相。歷史上著名的“醉打金枝”故事,主角就是郭子儀的兒子。郭子儀與皇家關系密切,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病逝后,被追贈為太師,賜謚號忠武,德宗皇帝甚至罷朝5天,表示對他的哀思。整個唐朝歷史上,郭子儀聲名極大。
第三個年紀最小的武狀元名叫朱虎臣,他成為武狀元時年僅9歲。朱虎臣是宋朝人,《宋詩紀事》記載,朱虎臣是一名神童,他參加了宋高宗時期的一場武舉,因為表現(xiàn)出色,被送去殿試,當著皇帝的面,朱虎臣表現(xiàn)更加讓人驚艷。
他射了10支箭,9支中目標;又當眾講起了《孫子兵法》與《諸葛八陣圖》,侃侃而談,很有見識。就這樣,宋高宗當眾拍板,欽定他作為武狀元,官封承信郎。9歲成為狀元,這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只可惜,朱虎臣在歷史上并沒有其他成就了。
在1300多年的中國科舉制度史上,“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狀”,即為人們所說的金榜,排在首位的叫“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為探花。據(jù)統(tǒng)計,廣西曾有10名狀元,3名“榜眼”和3名“探花”。
狀元榜
1、趙觀文 臨桂人,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乙卯科狀元。官翰林院侍講。
2、裴 說 臨桂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曾任補闕、禮部員外郎。
3、梁 嵩 平南人,南漢白龍元年(925年)乙酉科狀元。曾任翰林學士。
4、王世則 永福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癸未科狀元。
5、馮 京 宜山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狀元,三元及第。歷任翰林學士、揚州、江寧知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6、毛自知 富川人,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乙丑科狀元。授為承事郎,簽書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
7、陳繼昌 臨桂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狀元,三元及第。授職翰林院修撰、歷任陜西、甘肅、順天等鄉(xiāng)試典試官,山西、直隸、甘肅、江寧布政使、江蘇巡撫等職。
8、龍啟瑞 臨桂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出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廣東鄉(xiāng)試副考官、湖北學政等職。
9、張建勛 臨桂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云南鄉(xiāng)試主考官、云南學政等職。
10、劉福姚 臨桂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狀元。由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講、貴州鄉(xiāng)試正考官、廣東鄉(xiāng)試副考官、浙江鄉(xiāng)試副考官、河南鄉(xiāng)試副主考官、翰林院秘書郎兼學部圖書局總務總校。
榜眼榜
11、裴偕,生卒年及字號不詳,桂州(今廣西桂林)人。唐哀帝天佑三年(906)裴說榜進士第二人。裴偕官至桂嶺攝令。
1、呂調陽(1516—1580),廣西桂林臨桂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唐汝楫榜進士第二人。曾任會試分校官、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南北兩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南京禮部侍郎等官職。
2、于建章,廣西桂林臨桂人 出生年月不詳,卒于1874年,字殿侯。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崇綺榜進士第二人。曾任翰林院編修、貴州鄉(xiāng)試副考官、山西學政、山東學政等職。
探花榜
3、權鳳,生卒年不詳,廣西來賓人。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丙辰科許鐸榜進士第三人。權鳳進士及第后,曾官至蒼梧知州、江西副使,其余不詳。
4、舒弘志(1568—1595),廣西桂林全州人,字孺立,號心矩。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丙戌科唐文獻榜進士第三人。舒弘志少年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5、何震川,生卒年不詳,廣西象州人。太平天國年間東試進士第三人,科分不詳。太平天國建立后,授職副典詔官,職位同于將軍,掌撰寫誥書、圣諭。
以明代為例:翰林院實際上是一個干部儲備單位,能入翰林的基本上都是當屆進士的佼佼者。
狀元榜眼探花這前三名直接授翰林院正式官職,二甲中再選考出幾十人為庶吉士,在翰林院接受考察和學習,然后考核中成績前茅的留在翰林院,中等的為給事中、御史,最次的去做部主事、州縣官。
所以等于是進士中成績最好的人才能進翰林院。
狀元應該是入翰林熬資歷,然后到六部任待郎等職,逐步升遷。